網路與數位科技已經占據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些人更有所謂的「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 no-mobile-phone-phobia)。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書裡,匯集許多神經科學的證據說明,網路真的讓我們變得〝Shallow〞「膚淺、淺薄」了。

國際經合組織(OECD)每十年評估一次世界各國的數學與閱讀素養。2024 年剛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了更多科技後,更多國家的表現卻反而下降了,而且許多成年人的程度竟不如小學生。從 OECD 的新研究也證實了此書的論點,覺得人類「愈來愈笨」?!擷取自「天下雜誌」的報導。
不謀而合地,「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也看到:《牛津英語大辭典》公布 2024 年度代表字「Brain Rot」(大腦腐蝕),指「一個人的精神或智力狀態可能因過度接觸被認為瑣碎或缺乏挑戰的內容而惡化。」不管工作還是生活,社群媒體成癮及過度資訊讓大腦疲乏,「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 又稱資訊肥胖症),已讓現代人大腦爆炸,導致效率降低、甚至出現瞎忙的狀況。
《網路讓我們變笨?》整本書裡談論的一個重點是,網路和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的思考與閱讀行為」,讓我們的專注力下降而難以進行深入而持續的閱讀。研究發現,與閱讀紙本文字的人相比,閱讀數位文字的人閱讀理解能力較差、文本分析深度不夠,儘管他們瀏覽了許多的資訊。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當我們進行多工作業(multi-tasking)時, 並不能同時做或同時思考兩件事情。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在各種作業之間切換,還必須不時分配注意力與完成作業。我們以為多工作業能讓生產力倍增,但其實只能完成大約一半的作業,而且還會降低作業的品質。擷取自「「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
此書作者卡爾(Nicholas Carr)在撰寫此書時,也由於不斷被網路干擾著思緒,而無法專注寫作。第二年只好搬到山區,暫停社群媒體的連線,降低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的頻率度(每小時一次)。但寫作完稿出版後,還是又陷回原本的網路生活模式。
數位科技是把雙面刃,它可載舟、亦可覆舟,端看自己如何善用它。Google 搜尋大神可以幫忙我們擴大獲取資訊的廣度與速度,但增加閱讀紙本的機會則會加強我們專注力與思考的深度。雖然對不常閱讀的人來說,要讀完一本書可能會很吃力,但是從書中獲得的回報是值得的。試試靜坐(冥想正念)或許會是一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