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學中醫有興趣,但是看著中醫典籍上的古文,讀起來非常吃力,就算有白話註釋,有時候還是一頭霧水。翻閱《字裡藏醫》這本書時,居然有茅塞頓開的心情,感覺這是本中醫的《說文解字》一樣。很佩服作者徐文兵的國學造詣和中醫醫術,是值得一讀或收藏的好書(十周年暢銷版@2017)。
書裡包含92個漢字(46個詞組),教你中國傳統養生秘訣,分為從健康、性命、疾病、膾炙四個部分談起,特別喜歡疾病及膾炙後面兩部分。作者在書中提及,因公派赴美講學,在翻譯的過程中,體會到要透徹地了解中醫,就必須從國學漢字下手,才能做出適當的解釋。
節錄幾項作者對於養生的看法:
(A) 在「消化」上,我歷來反對不分青紅皂白,早晨起來先灌自己兩杯水的說教。我從來都是反對不分輕重緩急先吊個點滴輸液的,起碼應該把要輸液加熱到和人體體溫相當。
(B) 在「煩躁」上,現代兒童容易攝入大量的含賀爾蒙的動植物,再加上餵養不當,營養過盛,非常容易導致兒童心火、胃火亢盛。我認為禁止過動症孩子吃雞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飲是絕對必要的。而成人學會靜坐、站樁,對克服焦躁情緒是有幫助的。
(C) 在「膏粱」上,現代人崇尚西式飲食習慣,不顧人種,飲食習慣的差異,過於劇烈地改變飲食結構,只顧攝入營養,不顧消化能力。在廣告的洗腦誤導下,放棄喝開水、熱茶,開始喝冷飲、冰鎮啤酒,更加削弱了消化功能。
(D) 另外,蒙古人(北歐人)傳統飲食吃肉喝酒,也沒有什麼蔬菜水果(冰天雪地裡哪還有蔬菜?),但是離不開磚茶的清熱解毒、消食化積。我們改變了傳統的飲食結構,但是喝的還是傳統的綠茶、花茶、烏龍,除了提神利尿,根本解決不了飲食積滯的問題。就是忽略了飲食的均衡、搭配。
(E)在「性味」上,苦寒的食物綠色蔬菜居多,藥物之中苦味占了絕大多數,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大概與平時我們飲食中普遍缺乏苦味有關。蔬菜的苦寒性質,最適合消化肉食。蔬菜最好熟食,迷信生吃蔬菜不損失營養的人,其實是以不消化不吸收為代價的。特別是寒性體質的人最好用清炒蔬菜或用蒜蓉、蔥薑炒,來平衡寒性。
(F) 中醫就是掌握了蒜的性味,用蒜來治療由於陰寒積聚心胃導致的胸悶、胸痛、食積,心下硬痛。但蒜吃多了除了燒心以外,還會造成眼睛乾澀,損害視力,鬚髮早白。中醫找到了既能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又不漸弱其強心功能的辦法,就是用醋醃蒜。平常一般人吃餃子,就是用蒜蘸著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