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過的人生:哲學爸爸給女兒的大學禮物》書中說到「只有成為自己父母的父母時,我們才真正成人」。小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生活、成長(接受別人的照顧),青年時離開父母開始獨立、自主(自己照顧自己),再大一些,我們成為別人的父母(照顧別人),直到成為自己父母的父母時,我們才算是真正成人(照顧曾經照顧我們的人)。
岸見一郎也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把《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定位為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學。他建議,子女先放下自己想法,接受父母現實模樣,承認「活在當下」,不強求過去與未來;忘記過去,重新建立新關係。如果父母連自己是誰都忘了,就當作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時間從「當下」開始,兩人之間便沒有過去。
父母活著, 便是對家庭有所貢獻:看起來毫無作為的雙親,只要活著,就能凝聚全家人的向心力。有時候父母過世之後,兄弟姊妹才會發現,彼此的關係其實不是太好。
照顧父母時,我們可以拿下「子女」的面具:就能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聽父母說話,就算父母說錯,也不會認為一定要糾正。用不一樣的角度,說不定還會覺得父母說話很有趣。如果無法摘下面具,至少可以換上朋友的面具。
待在身邊,就是有價值:自己生病住院時,會發現有人靜靜陪在身邊,多麼令人感激。作者有一天對父親說:「既然你整天都在睡覺,我就不用過來了吧!」他父親的回答出乎意料:「沒這回事,有你在,我才能安心入睡。」我們社會以生產力來評斷事情的價值,「什麼也不做,只是靜靜陪在對方身旁」就有價值了。
沒有父母好照顧的人,來不及照顧父母的人,可以把父母的付出傳承給下一代,沒有下一代,也可以對社會、地球多點付出。我們會等你真正長大成人(這是面對我們子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