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100歲的人生戰略》的開頭篇章,提到了「長壽是禮物還是詛咒?」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將在本世紀突破一百歲,但壞消息是,人們更長壽,卻沒有更健康。我們早已習慣以人生三階段「學習、工作、退休」的框架,沒有預料到這多出來的年歲,必須面對勒緊褲帶(儲蓄)和健康的難題。看到這裡,您應該開始對人生感到沮喪,但先不要急著難過, 此書就在探討跳出人生三階段框架的可能性,讓您對這樣的人生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自 7 歲上學,20 多歲左右開始進入職場,接著建立新家庭,工作到 65 歲退休,這是 20 世紀以來的線性人生框架,就像是製造業生產線的流程一樣。這樣的三階段人生軌跡,書裡提出應該轉變為有交叉路口、彎道、多個出口的「多重階段」人生模式。
多重階段人生,有人稱為「C 型人生」,就是非線性的人生軌跡,如下圖所示。在這個長達數十年的人生裡,我們不用再把自己局限在「學習、工作、退休」這樣的傳統三階段人生,而是可以在工作與退休中間,穿插一些其他的階段,像是「重回全職學生」、「中途離開職場」以及「探索自我」等等可能,畢竟一直工作是很累人的。
根據彭博社報導,一些模型顯示,現在生於最富裕國家的 5 歲兒童中,有一半的人預計活到100歲。未來,辦公室可能會出現 4 個以上不同世代(甚至「五代同堂」新職場)的員工一起合作,年輕員工學習新知較快,但資深員工在穩定軍心、經驗傳承上更具優勢。
長壽衝擊了「三階段的線性人生」,書中提到世界平均餘命以每 10 年提高 2 歲,現在 20 歲的人有很大的機率會活到 100 歲,那麼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我們的退休金夠不夠?我們該工作到幾歲?
書中舉傑克、吉米和珍,三位不同世代的人物違例,來說明人生的可能性。傑克生於 1945 年,過著求學、工作、退休三階段的人生;吉米生於 1971 年,若要遵循三階段人生,他會在 50 歲時發現自己的技術開始過時,儲蓄不足、無形資產投資不足,也會導致他在 70 歲時過著拮据的生活;珍生於 1998 年,打造多重階段人生,多了探索期及過渡期,用來充電和轉型,並培養技能、建立人脈、營造口碑、累積多種新能力。
多重階段式的人生會出現多次轉換,過渡期是階段與階段之間一段不明顯的界線,讓人生具有連續性,在過渡期我們要放慢腳步,初期可能會感到格格不入,然而一旦開始行動,進入探索期並開始試驗不同的想法,將啟動新一輪的學習,例如可用充電式或重新打造人生的模式來建構過渡期。並事先做好過渡期的財務規劃,以減輕生活上的經濟壓力。也讓自己更有信心的面對長壽人生,將詛咒轉化為祝福,享受美好長壽的生活。
借鏡李興才老師的百歲人生,他 70 歲才從學校教職退休,70 到 90 歲起,自學電腦與 Office Word,且每年出版一本新書,詳見《我的數位相簿紀事》,這期間持續擔任文化大學的校務董事,以及關注印刷產業發展,是海峽兩岸的印刷推手/宗師,享年 100 歲耆壽仙逝,是我心中的學習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