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閱讀筆記 數位轉型

書摘《執行長日記》The Diary of a CEO:關於事業與人生的 33 條法則

The Diary of a CEO》是由英國企業家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所寫的一本書,主要分享他在創業、經營企業以及主持 Podcast 訪談時,學到的重要人生與商業智慧。這本書的風格不像傳統的商業書籍那麼嚴肅,而是用輕鬆、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分享這些智慧,讓讀者更容易吸收和應用。如果你對創業、個人成長或領導力有興趣,這本書可能會給你不少啟發!

執行長日記》書裡不只是理論,還透過許多真實故事案例來傳達作者的對此的觀點。這些故事不只是商業上的策略,也能應用在個人成長和決策上,這裡有幾個特別有啟發性的案例:

  • 人生的五個桶子:作者分享了一個員工的故事,這位員工在 21 歲時被外國公司挖角,因為薪資和頭銜很吸引人,他選擇跳槽。然而,他忽略了「知識」和「技能」這兩個最重要的基礎,結果新公司倒閉,他只能重新尋找初階工作。這個故事強調了累積知識和技能才是長久成功的關鍵,而不是短期的超高薪資誘惑。
  • 以提問代替陳述來影響行為:書中提到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想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提問比陳述更有效。例如,與其說「請做好資源回收」,不如問「你願意幫忙資源回收嗎?」這種方式能讓人更願意採取行動。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個人成長,例如改變飲食習慣時,問自己「我今天要吃健康食物嗎?」比直接說「我要吃健康食物」更能促使行動。
  • 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作者在一次品牌行銷會議中,發現「可口可樂」的主管們對「紅牛能量飲」的成功感到困惑。紅牛的味道並不算好喝,但這正是它成功的原因——因為它喝起來像藥品,讓消費者更相信它的效果。這個案例說明,有時候刻意增加「阻力」反而能讓產品更具吸引力,因為它符合消費者的心理期待。想想保力達的蠻牛,根本就是紅年啊!
  • 避免鴕鳥心態:我最有感觸以及要不斷提醒自己的便是「一個壞蘋果,會毀掉一籃的好蘋果」。解僱不適合的員工,不然會緩慢地腐蝕工作環境,並且影響其他員工的心態。在這個章節當中,提醒所有的公司領導人,避免鴕鳥心態/效應至關重要。

人生的五個桶子」是《執行長日記》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作者用它來解釋成功的關鍵因素。這五個桶子分別是充實知識(Knowledge)、鍛鍊技能(Skills)、建立人脈(Network)、獲取資源(Resources)和建立聲望(Reputation),而且它們有固定的順序,不能跳過。前面分享的員工故事,就是忽略前兩個桶子的代價。

知識與技能是唯一不會被奪走的財富:作者強調,當產業變動、公司倒閉或被解僱時,人脈、資源和聲望可能會瞬間歸零,但知識和技能是別人拿不走的,可以讓你持續成長。這讓人想到矽谷投資人 Naval Ravikant 的觀點:「如果有一天我一無所有,我可以在五到十年內重新致富,因為致富是一種技能,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這種自信來自於前兩個桶子的累積。

成功的順序:先裝滿前兩個桶子:作者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先裝滿知識和技能,然後才會有價值,進而建立人脈、獲得資源,最後才會得到聲望。例如,如果一個人試圖直接獲得聲望(第五個桶子),但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前兩個桶子),那麼他的成功可能只是短暫的,無法長久維持。

這五個桶子之間的關聯性非常緊密,它們形成了一個循環,影響著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過程。按照 Steven Bartlett 的說法,這些桶子必須按照順序填滿,因為每個桶子都會影響下一個桶子的發展。

  • 知識 → 技能:知識是基礎,但如果沒有應用,它就只是資訊。當你開始實踐並運用知識,就能轉化為技能。例如,你學習 Python(知識),但只有當你開始寫程式並解決問題時,它才會變成你的技能。
  • 技能 → 人脈:當你擁有技能,你就能為他人提供價值,這會讓你更容易建立人脈。比如說,如果你精通 Excel VBA,其他人可能會向你請教,進而建立專業關係。
  • 人脈 → 資源:強大的人脈能帶來更多機會,例如工作機會、合作機會或資金支持。當你認識對的人,你就能獲得更多資源,例如投資、設備或技術支援。
  • 資源 → 聲望:當你擁有資源,你就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進而提升聲望。例如,一位企業家如果擁有資金(資源),就能創辦公司,成功後他的聲望也會提升。
  • 聲望 → 更多知識(循環開始) 當你有了聲望,你會接觸到更多高層次的知識和機會,這讓你能夠持續學習和成長,進一步提升你的技能,擴展人脈,獲得更多資源,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它不只是一本商業書,而是一本關於個人成長、領導力和成功法則的指南,感覺很適合年輕企業家閱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