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閱讀筆記

穿越「古人的日常生活」

一直對古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好奇,十年前寫過一篇《有趣的宋朝飯局》,作者李開周穿越時空回到宋朝,他是河南開封人,開封是當時北宋首都汴京,「清明上河圖」即是描繪清明時節北宋京城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王磊是《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和《古人原來很會過日子》兩本書的作者。他覺得穿越到宋朝最好,為什麼呢?宋朝是所有朝代中商業最發達、最富有的朝代。

清明上河圖
  • 上廁所:唐代有了馬桶的誕生 (夜壺加大版),終於半夜不用走去房間外面上廁所,到了民國時期的抽水馬桶。
  • 衛生紙:一直要到元朝,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人們才開始普遍用紙擦屁股,在元朝以前是用木片或竹片(廁籌),來擦屁屁,用法就像是 木勺挖冰淇淋那樣!
  • 沐浴:漢代公務員,每上班五天,就會放假一天做沐浴,在家洗澡洗頭。但古代沐浴是很費時的事,想沐浴就要劈柴、點火、燒水、洗澡、洗頭、擦乾、梳理。洗頭的用品最常用的是皂筴,也就是皂角樹的果實,長的很像碗豆夾,但味道不太好聞。
  • 洗臉:古人會用淘米水洗頭髮。其實,淘米水在古代可謂萬能,不光能用來洗頭髮,還可用來洗臉。淘米水呈弱鹼性,可以祛除臉上酸性的汙垢,還可以吸除面部多餘的油脂。其富含的維生素B和澱粉能在臉上形成遮蓋效果,有短暫性的美白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女性用這種古法洗臉。
  • 刷牙:唐代改良使用樹枝的方式稱之為牙香。但牙香成本太高,宋朝的改良品稱之為牙香籌,也就是牙刷和牙膏的結合品。就是把楊柳枝的一頭用牙齒咬軟了,再蘸上一些藥粉,用來刷牙,牙刷毛是用馬尾巴或豬毛製作的。
  • 情人節: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是哪天?許多人認為是七夕。其實,在漢代時七夕是「乞巧節」,是學習女紅的日子,它是乞求手巧的民俗,接近現代的「婦女節」。古代實行宵禁,夜晚一般平民不能外出,何況是女子!只有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例外,當天街道上張燈結綵,民眾才能觀燈賞月,年輕男女才有約會的機會。
  • 催婚:現代人普遍比較晚婚,不少父母都相當擔心,進而出現許多催婚手段,古代朝廷也有各種催婚措施。
    在漢朝,如果15歲還不結婚,政府會加倍徵稅,一路逼到女子30歲,但超過30歲政府就會承認「剩女身分」!到了唐朝,男子20歲、女子15歲以上,以及配偶過世、服喪期滿的人,就必須趕快幫他們作媒,讓這些人得以結婚生子。
  • 逛夜市:古代是農耕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都有宵禁,晚上是不能出門的。一直到唐朝中後期,開始逐漸廢掉宵禁。到宋朝,宵禁徹底消失,開始有了「夜市」生活。但這種夜生活只在宋代存在,元代後到清朝,宵禁又開始。
  • 烹煮方式:古時候的烹煮方式也沒有現代這麼多樣化。
    • 中餐最早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唐朝時,稱燒烤為「炙」。
    • 在唐朝時,也會吃生魚片,生魚切片叫做膾,生魚片加上燒烤的食物,就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了!
    • 要到宋代後才開始流行炒菜,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鐵鍋技術的發展,要到宋代之後,古代的鋼鐵鑄造技術定型,鐵鍋技術逐漸完善。
  • 肉類:在唐代以前羊肉是公認的優質肉食,因為羊肉能作藥用,滋補身體。由於當時是農業社會,牛是幫助生產的重要牲畜,一般平民隨便屠牛可會招惹殺身之禍。豬肉雖然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肉類食材,但在古代其實只有下等人才會吃,因為當時的廁所都和豬圈建在一起,古人因此嫌棄豬肉很髒。
    宋朝以後中原人口不斷增加,導致地狹人稠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放牧羊的地方越來越少,作為當時主流肉食的羊肉,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而豬最大的優點就是好養活,不但不挑食,對於生長環境也沒有太多要求,因此豬肉才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肉食。
  • 蔬菜:有肉當然要有菜,漢朝時只有五種主要蔬菜,被稱為五菜,即「葵、韭、藿、薤、蔥」。葵是冬莧菜,菲,就是我們常吃的大蘿蔔。古人吃的白菜是小白菜,到了明清之際,才改進出新品種的大白菜。
    絲路開通後,才有大量西方的蔬菜傳入中國,像從伊朗傳入的黃瓜、尼泊爾傳入的菠菜、印度傳入的茄子。到了唐朝,餐桌上的蔬菜就比較豐富了。明朝時,由於歐洲人開闢新航路,發現了美洲,更多蔬菜傳入了中國,比如馬鈴薯、番薯、番茄、南瓜、辣椒才傳進來。
  • 水果:漢朝以前,桃子、李子是最常見的本土水果,所以《詩經》裡會有「投桃報李」的典故。而像橘子、梅子這類的水果,生長於南方地區,在北方屬於罕見,因為水果不耐儲存及長途運送。
    從漢代開始,中國人餐桌上的蔬菜、水果開始豐富起來,因為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了許多「外國農產品」。像是葡萄、石榴,蘋果最早進入中國的時間可能是元朝。我們今天常見的鳳梨,是明朝傳入中國;,草莓、番木瓜、番茄等,是清朝傳入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