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本有關字型的書,「字型散步」與小林章「字型之不思議」。看過書本之後,整理節錄了一些關於字型問題的解惑。並且文章內附上 justfont YouTube 的兩個說明影片《字型是怎麼製作的》和《羅馬體大寫字母是怎麼形成的?》,應該會對字型知識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
- 字型 (Font) 與字體 (Typeface) 哪裡不一樣 ? 這是入門者最搞不清楚的概念之一。
Font 指的原本就是活版印刷的「一整套」活字。這翻成「字型」也沒什麼爭論。Typeface 中文普遍翻成「字體」,秦朝的小篆、漢朝的隸書、唐朝的楷書,都是字體。
總之,「字型」特別指的是載體面、技術面、產品面,是印刷相關技術的一種;而「字體」指的是設計面、美學面。 - 字型的粗細變化,稱為「字重」(Font Weight)。一般正常的粗細稱作「標準體」(Regular),是字型的基準字重。而粗體則稱為 Bold,隨著粗度增加,則有 Extra Bold、Heavy、Black 等稱呼。反之則有 Light、Thin、Extra Light 等稱呼。
Google 與 Adobe 合作推出的免費思源黑體字型,由粗到細七種不同重量。字型家族 (Font Family) 可以確保在排版風格一致的前提下,達到區分的作用。有適合展示用途的 Heavy 與 Extralight、大標題的 Bold、副標的 Medium,以及用於內文的 Regular、Normal 與 Light。
- 義大利體 (Italic) 又是什麼?
在西洋字型裡,叫做「義大利體」 (Italic) 的傾斜字型,因為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擴展到各地方,所以被稱作「Italic」。如果英文文章中出現外來語時,就會用義大利體來表示,在閱讀時才可以清楚知道這是「外來語」。或是需要強調的 (語氣) 部分,也會使用這樣的樣式。 - 在英文字母 A 和 V 的左右斜線當中,A 的左側較細,而 V 卻是右側較細。這種粗細比例的依據,時從何而來 ?
根據紀載,古羅馬人在進行雕刻碑文的前置作業時,會先用平筆或類似刷毛的東西來打草稿,然後才會進行最後的雕刻階段,而這就是現今英文字母比例的源頭 (如下的影片說明)。
- 宋體、明體傻傻分不清
據說是清康熙皇帝的聖諭「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為了避開「明朝」這個政治禁忌。在日本就正名為「明朝體 (Mincho)」,不過港中台政府還是稱呼宋體。其實宋體與明體是同樣字體。 - 無論如何還是會缺字
在 1993 年的 Unicode 1.0 版 (老婆大人曾是台灣代表),收錄了約兩萬個漢字,最新的 Unicode 標準已擴充到 E 區共約 80,388 個漢字。目前視窗系統字型的新細明體、標楷體都有造滿到 Unicode (3.0) 漢字擴充 A 區為止的 27,496 個字。
但以造字成本考量,要造字達到八萬字之譜,對字型廠商是不可能的。目前只有日本網友發起的「花園明朝體 (HanaMin)」計畫,以共同創作的方式,已經做到整個漢字 E 區的字型 (2014/10 釋出)。台灣則有免費《全字庫》網站來解決中文缺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