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閱讀筆記 身心靈健康

《我們為何會做夢》(This Is Why You Dream)閱讀心得

你是否也很好奇,為何每晚閉上眼,腦中總會上演一幕幕的奇幻電影?由著名神經外科醫生與神經科學家拉胡爾.詹迪爾(Rahul Jandial)所著的《我們為何會做夢(This Is Why You Dream)正是為了解答這個古老又神秘的問題。這本書並非一本艱澀的學術專著,而像是一場充滿趣味的夢境探索之旅,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我們揭開夢境的科學面紗。市面上的書籍大多是討論睡眠,部落格上介紹過《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但很少看到有關於做夢的科普書,當初也是很好奇才看這本書。

我們為何會做夢》(This Is Why We Dream

作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夢不只是隨機的胡思亂想,它在我們的大腦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用豐富的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佐證,夢境其實是我們大腦的「夜間清潔工」。當我們沉睡時,大腦會透過夢境來整理白天的記憶,篩選掉無用的資訊,並將重要的部分鞏固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夢中「重溫」白天發生的事。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最佳解譯。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莫過於作者對夢境與學習、情緒之間關係的探討。他指出,夢境是我們處理情緒的「安全閥」。在夢中,我們能以一種相對安全的方式體驗恐懼、悲傷或喜悅,這有助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應對這些情緒。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重要的演化問題:做夢的能力為何會被保留下來? 詹迪爾認為,這與人類的生存演化息息相關。夢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虛擬實境」訓練場。例如,我們的祖先可以在夢中模擬狩獵、逃避掠食者,或應對其他危險情境,而不必在現實生活中冒生命危險。這種在潛意識中預演和排練的能力,有助於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做出更快速、更有效的反應。

既然夢境是為了生存,那麼惡夢又該如何解釋? 作者提出,惡夢其實是我們大腦的一種「風險評估」機制。它們通常與我們內心的恐懼、壓力或未解決的創傷有關。在惡夢中,大腦將這些潛在的威脅放大,讓我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體驗並學習如何應對風險。

想像一下,如果你對某件事感到焦慮,大腦可能會將這種焦慮轉化為一個被追趕的惡夢。這場惡夢不僅讓你感受到恐懼,也可能促使你在清醒時去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從某種角度來看,惡夢是我們潛意識對我們發出的警告信號,提醒我們去面對和處理那些困擾我們的問題,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和生存。

此外,他還提出,夢境與創造力息息相關。許多發明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曾在夢中獲得靈感,這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夢境能將看似不相關的資訊重新排列組合,從而激發出新的想法。

夢境還能提供關於自身健康的線索,甚至在壓力時期更頻繁地出現,這可能與大腦為了自我治療而延長了快速動眼(REM)睡眠階段有關。

總地來說,《我們為何會做夢》是一本啟發性十足的科普讀本。它不僅讓我們對夢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睡眠的重要性。這本書的寫得生動幽默,即便對科學不那麼感興趣的人,也能輕鬆閱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