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氣血的旋律》一書之後,雖然很興奮看到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也急著寫了一篇《氣血的旋律的中醫經絡研究》文章與網友分享,但總是感覺書裡面似乎說得不夠清楚。因此回頭找了王唯工教授2002年出版的《氣的樂章》從頭瞭解起,果然這本書將氣血與中醫經絡的理論,說得非常透徹容易理解。
當初選擇由他最近新作《氣血的旋律》讀起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王教授整個中醫經絡的科學研究解釋,全部寫在這第一本書裡,這本書是基本理論說明,後來出版新書是增補加強說明。
下列舉幾項從書上得到的心得:
- 現在十大死因多與血循環有關:例如發生肺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細菌躲在肺裡,那裡循環不好,成了偏遠地區,好比一群”梁山泊強盜”在身體裡作亂。
- 現代生物醫學的循環理論的問題:造成對慢性病的成因的假設不對,沒有辦法完全治療。書中說明高血壓的成因,是因為缺氧(打鼾也是因為氧氣不夠所致),一般是肺功能不好才是主因。
- 中醫擅長治療循環系統疾病:整個傳統中國醫學就是在說明血循環,治循環病正是中醫的專長。而且中醫提倡預防與養生(治未病),西醫則擅長外科。
- 氣血的共振理論:詳見之前《氣血的旋律的中醫經絡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 診脈是未來醫理的基礎知識:共振理論的最佳應用,由於把脈牽涉醫師的經驗,發明了診脈儀來協助把脈,讓科學數據來說話。
- 命門與腰椎的關聯:所謂命門不鬆、心腎不交,因為命門與腎有關,會反應到冠狀動脈的循環,心臟就容易超載而缺氧,然後命門就越不鬆,導致嚴重病症。
- 運動時經絡循環重新分配:激烈運動的時候,心跳增加、血壓上升(2.5倍),調整給運動用,共振頻率之1,3,5諧波的肝、脾、胃部(消化系統)沒有血,集中至2,4,6諧波的手、腳、頭部位。這就是為什麼飯後(1~2小時)不要運動的原因,此時吃下去的東西,暫時沒辦法處理就會臭酸掉了(會嘔吐)。
從書中也知道王教授放棄神經科學,轉投入中醫科學化研究的初衷,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與堅持。其實當年(2002)中研院的年度院士會議中,有十二位院士提案,主張將中醫藥課程納入醫學生的必修課,以順應歐美醫療教育的新潮流。可惜被保守人士所反對,如今十年過去了,我們應該多了解與重視中醫(不是韓國世遺吧!),讓傳統中醫不會在我們這一代消失!!!